2025 年 9 月 2 日,湖北省利川市城乡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成功实现并网发电。这一关键节点的达成,不仅标志着利川市每年约 24 万吨城乡生活垃圾有了专业化的 “生态归宿”,更意味着当地将每年新增 9804 万度绿色电能,为区域能源结构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注入双重动力。
作为利川市重大环保民生工程,该项目由侨银股份控股、旗下恩施州侨恒环保能源有限公司负责投资、建设与运营,同时也是侨银股份布局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领域的首个落地项目。其战略价值与民生意义,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持续凸显。
从项目硬件配置与技术实力来看,该项目选址利川市柏杨坝镇雷家坪村,占地逾 191 亩,采用 “两炉一机” 的科学配置,设计日处理生活垃圾能力达 700 吨。自 2025 年 4 月 27 日首批垃圾进厂后,经过数月的设备调试与工艺优化,当前发电厂各项运行参数已完全符合设计规范,点火烘炉等前期准备工作的圆满完成,为项目正式投入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利川市城乡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鸟瞰图
在环保与资源循环利用层面,该项目构建了一套 “负压封闭收集 + 高温焚烧 + 余热发电” 的完整工艺闭环,将生活垃圾 “无害化、减量化、资源化” 的处理目标落到实处。技术细节上,焚烧炉内 850℃以上的高温环境,配合布袋除尘与活性炭吸附装置,再加上先进的烟气净化系统,使项目污染物排放指标不仅满足国家标准,更达到欧盟水平,最大程度降低了烟气对周边环境的影响。
数据更直观地展现了项目的生态效益:每年 24 万吨生活垃圾经处理后,减重量可达 80%;年发电量 9804 万度,能满足利川 4 万户家庭全年用电需求;其中 8034 万度上网电量,相当于节约 2.45 万吨标准煤,减少 6 万吨二氧化碳排放,其固碳效果等同于种植 30 万棵乔木。值得关注的是,项目还实现了 “全链条资源利用”—— 焚烧产生的废渣经专业处理后可用于制作市政生态砖,配套渗滤液处理站处理后的出水,达到《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工业用水水质》(GB/T 19923-2005)中敞开式冷却循环水质标准,可回用于循环冷却塔补水,真正做到 “变废为宝”。
对于破解县域村镇垃圾处理难题,该项目探索出了一套可复制的 “智能一体化” 解决方案。项目服务范围覆盖周边 200 万人口,通过 “统一收运 — 集中焚烧 — 全域消纳” 的模式,打破了城乡垃圾处理 “二元结构” 导致的资源配置失衡问题;智能化收运系统借助 GPS 定位与载重传感技术,对 37 条运输线路进行优化,使转运效率提升 40%;同时预留的厨余垃圾处理接口,以及在建的数据中心能源耦合工程,为未来实现 “零废工厂” 愿景埋下伏笔。
当前,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 “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”,强调统筹生态环境治理、推动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、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,将城市视为有机生命体进行系统谋划。利川市城乡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落地,正是对这一发展方向的积极响应,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长江大保护战略在县域层面的具体实践。
未来,侨银股份将继续秉持 “每到一城 美一城” 的使命,以 “智能化处理 + 资源化利用” 为双轮驱动,联合各方力量构建绿色低碳的循环经济新生态。这一实践不仅为利川城乡绿色转型升级与人居环境提升提供支撑,更将为更多县域地区破解环境治理难题、助力 “双碳” 目标实现提供参考样本,推动环境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协同共赢。